癌癥是體內癌細胞生長擴散侵占人體正常組織,導致相應功能障礙,有的癌癥發(fā)展迅猛,有的癌癥發(fā)展緩慢。隨著現代醫(yī)療技術的提高,多數癌癥都能得到很好控制,成為緩慢發(fā)展的一類疾病。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經將癌癥認定為慢性疾病。所謂慢性疾病,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就可能產生很多并發(fā)癥,就跟糖尿病、高血壓病疾病一樣。癌癥常見的并發(fā)癥就是遠處的轉移,比如肺轉移、腦轉移、肝轉移、淋巴結轉移,尤其是骨轉移瘤在癌癥中非常常見。骨轉移瘤帶給病人最重要的兩個癥狀是疼痛和行動障礙。疼痛是最常見、最主要、最影響病人生活質量的癥狀。疼痛也可能是病人最早出現的不適癥狀。其次是病理性骨折,骨骼因為腫瘤的侵襲,失去其強度、硬度和韌性,在很小的力量作用下就可能發(fā)生骨折,尤其是溶骨性骨轉移的病人最為常見。再次是脊柱不穩(wěn)和脊髓神經壓迫癥狀,脊柱是惡性腫瘤細胞非常喜歡侵襲的地方,所以發(fā)生率非常高,腫瘤除了因為對骨頭的破壞導致癥狀外,它自己還可以向脊髓和神經侵襲破壞,所以發(fā)生在脊柱的骨轉移瘤給病人帶來的痛苦也比較嚴重。最后比較嚴重的是截癱,截癱分為完全截癱和不完全截癱兩種,不管哪一種,都意味著病人的生活質量急劇下降。美國有數據報道說每年超過10萬新發(fā)腫瘤病人有30-70%發(fā)生骨轉移,這數據就比較高了。我國有臨床統(tǒng)計,惡性腫瘤骨轉移瘤總體發(fā)病率大約為32.5%左右,國內報道的發(fā)生骨轉移的癌癥有肺癌、乳腺癌、腎癌、前列腺癌、鼻咽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卵巢癌、胰腺癌等幾乎所有的惡性腫瘤,其中肺癌就約占1/3患者發(fā)生骨轉移、乳腺癌約占1/4的患者發(fā)生骨轉移。所以臨床骨轉移患者非常多,需要醫(yī)護人員投入更多的力量去幫助這些骨轉移患者。那么骨轉移瘤怎么治?首先我們先了解治療腫瘤的手段。西醫(yī)治療手術、放療、化療、靶向藥物、免疫藥物、雙磷酸鹽類藥物、手術、神經阻滯麻醉等。中醫(yī)治療手段就更豐富了,而且副作用小,費用少。比如內服中藥、針灸、中藥貼敷、藥酒通絡、鼻腔噴藥、灌腸或肛腸中藥栓、刺血拔罐、中藥離子滲透、熱療、冷療、音樂療法等。我們大致了解一下這些治療方法的情況。手術:手術不是這個病的首選治療方法。手術是有創(chuàng)傷風險的,而且只能解決一處局部問題,身體較弱,腫瘤較多,除非不得已,轉移性骨腫瘤的治療完全可以不動手術。但如果有手術指證,到達手術要求,而且預計你能從治療中獲得較大的益處,手術安全性又比較高,還是建議你先做手術再做其他治療。放療:在西醫(yī)治療骨轉移瘤中占有重要位置,放療也是具有殺傷力的局部干預腫瘤的治療手段,相對于化療來說副作用小,對局部治療起效快,病人容易接受。化療:是腫瘤全身干預治療的方法,對于那些沒有經過規(guī)范治療的骨轉移瘤患者,身體還比較好,可以嘗試治療。但是對于那些已經經過多次化療腫瘤仍進展,身體已經不能耐受的病人來說,化療帶給他們的可能僅僅是傷害而不是益處,一般對骨轉移瘤病人不推薦。靶向藥物:目前很多腫瘤的靶向藥物已經取得比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而且價格也越來越便宜,有部分已經進入醫(yī)保,對于某些腫瘤來說可以一線推薦使用。免疫藥物:目前抗腫瘤最好的免疫藥物時PD1/PDL1,可作為治療腫瘤的最后選擇。雙磷酸鹽類藥物:已成為骨轉移瘤最基礎的常用藥物,對抑制骨破壞和緩解骨疼痛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止痛藥:一般按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三階梯用藥原則選擇,提倡個體化及綜合化,有時配合神經阻滯鎮(zhèn)痛。中醫(yī)藥治療:骨轉移瘤最值得推薦的治療方法。中醫(yī)學是國寶,內容精深廣博,在腫瘤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經被大部分腫瘤臨床醫(yī)師所接受和應用。當然,即使在正規(guī)的西醫(yī)綜合醫(yī)院,因不了解中醫(yī)神奇之處而對它嗤之以鼻,輕蔑不懈言論還仍存在。中醫(yī)貴在靈活,不僅可用中藥種目繁多,可用中醫(yī)治療技術也奇巧多變。中醫(yī)學理論里把人和自然、社會看成一個整體,產生陰陽五行、太極八卦、子午流注等不同針灸方藥應用方法,人的臟腑、精氣血、經絡穴位等貫通也是一個整體,通過針、藥、灸、罐、刮、內服、外用等名目繁多的治療技能,可以快速或緩慢的建立機體的內平衡。中醫(yī)的理論特點里,不管你得之何病,我只抓你自身及與外圍的關系矛盾,采用“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等以不變應萬變的治療原則。與現代醫(yī)學相比,中醫(yī)在治未病和疑難雜癥方面占有絕對優(yōu)勢,所以很多醫(yī)學專家認為中醫(yī)能治大病。骨轉移瘤作為惡性腫瘤的晚期階段,癥狀多變,病機夾雜,非常適合中醫(yī)治療。骨轉移瘤病人到哪個科室治比較好?目前來看,骨轉移瘤到腫瘤科治療的比較多,有一小部分到骨科治療,其實骨轉移瘤病人最應該到骨腫瘤科治療。骨腫瘤科醫(yī)師主要致力于解決骨轉移瘤引起的骨痛和運動障礙,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控制腫瘤的再進展,一定程度上延遲了其生存時間。骨腫瘤科是骨科和腫瘤科交叉產生的學科,骨腫瘤科醫(yī)師既能治骨科疾病也能治腫瘤科疾病,而且骨腫瘤科醫(yī)師既掌握了骨科和腫瘤的外科技術,也比較了解腫瘤西醫(yī)內科、放療、微創(chuàng)介入及中西醫(yī)結合綜合治療的理論,他們能向骨轉移瘤患者提供內科外科、西醫(yī)中醫(yī)等各方面的治療意見,所以對骨轉移瘤病人來說是最佳求診的對象??傊?,骨轉移瘤病人不應放棄治療,骨腫瘤醫(yī)師有很多方法能幫助到你。經過我們的臨床實踐,中西醫(yī)結合能使很多骨轉移瘤患者恢復良好的生活質量,無瘤或帶瘤生存很長時間。
現代社會威脅人民健康的第一殺手是癌癥,癌癥最可怕之處是可以向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而導致身體迅速消耗和衰竭。體內癌細胞通過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淋巴系統(tǒng)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形成繼發(fā)的癌腫稱之為癌轉移,常見的轉移部位包括骨骼、肺部和肝臟,轉移到骨骼的,稱之為轉移性骨腫瘤或稱骨轉移瘤。轉移性骨腫瘤是相對于原發(fā)性骨腫瘤而言的,多發(fā)于40~60歲的中老人,男女之比約為2.3:1。大多數轉移性骨腫瘤是在原發(fā)腫瘤診斷明確并經治療后才轉移到骨頭,但有大約10~20%的病人,原發(fā)腫瘤部位和癥狀隱匿,一就診就以轉移性骨腫瘤來治療,還有一小部分轉移性骨腫瘤,雖明確診斷了,但是找不到原發(fā)腫瘤病灶。全身骨骼都有可能發(fā)生骨轉移瘤,但比較好發(fā)的是脊柱組成骨、骨盆組成骨和四肢長骨。成人發(fā)生的骨轉移瘤中常見于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腎癌、食管癌、大腸癌等內科癌癥,兒童發(fā)生骨轉移瘤主要來自腎上腺或交感神經節(jié)的成神經細胞瘤,比較少見。一般來說轉移性骨腫瘤都是惡性的,可以說是腫瘤的晚期階段,不僅病情重,身體差,而且并發(fā)癥多,多部位同時發(fā)病,也就是說不是單純的一種疾病或一個部位的問題。在治療上比較棘手,不說病人這個時候的身體狀態(tài)可能已經不盡人意,引起不適的主要病灶部位治療也很不容易,很可能治完這個病灶又發(fā)現下一個病灶,這個還沒治好,另一個病灶又出問題。那么,這么嚴重復雜的骨轉移瘤還能治,治有意義嗎?這個問題不僅患者和家屬問,醫(yī)生也常問。在以前,每次相關會議這個問題都討論的比較熱烈,那是因為以前治療手段比較單一,到轉移性骨腫瘤時其實已經認為到了疾病的晚期,再給予手術、放化療等比較強烈的手段,不說療效如何,僅副反應和并發(fā)癥就要了病人的命,所以大多數醫(yī)生建議到這個時候,治療的利不能大于弊,而且又要花錢,病人又受罪,不治療更好。到現在,這個問題腫瘤專家已經達成共識了,轉移性骨腫瘤治療是有意義的,雖然不能把腫瘤徹底治愈,但是我們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能幫助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不僅生存的更長,而且生活的更好。骨轉移瘤怎么治療有意義呢?鄧小平同志有依據非常有名的話“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轉移性骨腫瘤一般認為是一種全身的慢性疾病,治療的目的是盡可能的控制腫瘤進展,解決引起臨床不適癥狀的主要病灶,以緩解疼痛,提高生活質量?;谶@樣的目的,任何治療方法都可以采取。在骨轉移瘤的治療過程中,首先的原則是綜合化和個體化。綜合化是醫(yī)生要把對病人治療有意義的手段都想到,不僅要調動醫(yī)生和醫(yī)生之間的多方協作,也要調動醫(yī)生和病人及家屬之間的配合。個體化是我們祖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學整體辯證治療的一個體現,也就是說同樣都是轉移性骨腫瘤,這個病人適合這些治療,那個病人適合那些治療,而下一個病人有可能跟這兩個病人的治療都不一樣。筆者本人雖是中醫(yī)骨傷科的博士,從事骨腫瘤及中醫(yī)治療骨病20余年,在臨床的腫瘤過程中,不僅中醫(yī)藥治療比較熟悉,腫瘤的外科手術、化療、放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也多有涉及。近幾年筆者重點研究骨轉移瘤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通常情況,骨轉移瘤病人我一接診,首先將原發(fā)腫瘤及骨轉移瘤一起整體評估,結合病人身體及經濟情況將治療計劃方案確定下來,中醫(yī)為了治療什么該怎么干,西醫(yī)為了治療什么怎么干,你自己配合什么怎么干,將這些治療的時間點和方法全部告知于你,在以后很長時間的治療中,我們按計劃行事,事倍功半,病人也充滿信心。其實骨轉移瘤并不是判死刑的疾病,即使截肢失去病變骨,也不影響病人的生存時間。骨轉移瘤它最讓人煩惱的是疼痛和影響行走功能的骨折及截癱,雖然我們的最終治療是控制腫瘤,但首要任務還是解決疼痛和骨骼相關的事件,這就是骨腫瘤??漆t(yī)師比單純的腫瘤醫(yī)師和骨科醫(yī)師優(yōu)越的地方,而且我們科室是中西醫(yī)結合科室,集中醫(yī)西醫(yī)所長更能有效解決骨轉移瘤患者的臨床問題。目前我們治療骨轉移瘤常采取的治療手段有:西醫(yī)的手段是手術,介入微創(chuàng)治療,化療、放療、免疫、靶向等藥物。中醫(yī)治療包括湯藥、中成藥、針灸方法(火針療法、皮內針、督灸、大灸、隔姜灸、溫針灸、針刺拔罐、圍刺、浮刺、穴位注射等)、經絡循經按摩、中藥外用方法(膏藥、藥膏、中藥封包、中藥泡腳、中藥穴位貼敷、中藥涂擦治療、中藥塌漬治療等)、食療、五行音樂治療、情趣治療等,這些手段我們依據病人情況選擇,量力而行,輕松治療。綜上所述,即使轉移性骨腫瘤室腫瘤的晚期,卻不是一得病就面臨死亡,它可以帶瘤生存少則半年一年,多則十年幾十年。所以得了轉移性骨腫瘤不能自暴自棄,更不能瞎治,得好好地細水長流地慢慢調理,配合醫(yī)生積極防治,這才是正理。
脛骨上端軟骨母細胞瘤,腫瘤刮除異體骨植骨,復發(fā)后骨水泥填充【病例簡介】劉某,男,10歲,以“左小腿上端外側腫疼3月余,伴有跛行2月余”。 患者于3月騎自行車摔傷后發(fā)現左小腿上端前外側腫脹,局部觸壓疼,當地醫(yī)院就診拍片未發(fā)現骨質病變,給予中藥、膏藥、按摩等保守治療約2周,癥狀逐漸加重,2月前開始患肢伴有跛行,局部腫脹進一步加重。??撇轶w:營養(yǎng)不良,左下肢跛行,雙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左膝關節(jié)下前外側可見腫脹隆起,表面皮膚正常,觸壓質軟,疼痛明顯,有波動感,左膝關節(jié)伸直活動受限,約15度屈曲攣縮,被動活動疼痛、屈曲攣縮不能完全恢復,與右側對比左側下肢周經細2cm。X線:左脛骨上端偏外側骨質破壞約4cm×4cm×4cm,密度減低,邊界不清,波及骨骺及干骺端,前外側軟組織及關節(jié)囊腫脹(圖1)。CT:左脛骨上端前外側溶骨性破壞,病變區(qū)低密度(與軟組織密度相當),內有斑片高密度影,前外皮質僅余薄層,呈蛋殼樣且有篩孔樣改變,周圍軟組織腫脹(圖3)。MRI: 左脛骨上端偏外側溶骨性破壞,T1低信號,T2高信號,波及關節(jié)面、骨骺線及干骺端,不均勻強化,臨近軟組織水腫(圖3)。初步診斷:左脛骨上端骨質破壞(性質待定);2、左膝關節(jié)積液;3、左膝關節(jié)屈曲攣縮畸形。治療經過:入院后給予皮牽引制動,局部穿刺活檢病理支持軟骨母細胞瘤,病理切片經河南醫(yī)大一院診斷與本院報告相同,省中醫(yī)院診斷骨骺炎 ,各家意見不一,鑒于腫瘤組織太少,為得出確切診斷,經家屬同意,二次CT引導穿刺,病理報告為軟骨母細胞瘤(骨巨細胞瘤未能排除)。在硬膜外麻醉下給予瘤體刮除異體骨植骨,手術順利,術中見腫瘤組織灰紅色、質嫩,并有大量暗紅色血塊,刮除全部病變組織,殘腔出血不多,切除病灶前外側部分囊壁,擴大開窗,進一步刮除病變,用石炭酸滅活清除后殘腔壁3遍,足量異體骨植入,壓實,術后石膏托固定,術后出現排異反應,兩處傷口紅腫有分泌物,經培養(yǎng)無細菌生長,對癥處理,延期愈合,出院后石膏固定6周拆除,左下肢跛行。術后病理回報診斷:軟骨母細胞瘤,骨巨細胞瘤未能排除,腫瘤侵犯周圍軟組織,于術前診斷一致。術后拍片提示腫瘤刮除徹底,植骨充分(圖4)。術后9個月,患者又以“被人踢傷致左小腿上端外側腫疼痛1周余”入院。拍片示原病灶偏下部骨質破壞,原腫瘤復發(fā)(圖5),給予硬膜外麻醉下瘤體刮除骨水泥填充術,手術順利,術中見骨內腫瘤組織灰紅色、質嫩,腫瘤破壞外側骨骺及干骺端,原有植骨被腫瘤替代,刮除全部病變組織,上端僅余關節(jié)軟骨,髁間脊處關節(jié)軟骨破損,擴大開窗,進一步刮除病變,用石炭酸滅活清除后殘腔壁3遍,生理鹽水沖洗,殘腔上端軟骨面下墊異體骨一層,其余殘腔填充骨水泥,傷口放置引流條兩根。術后左下肢腫脹,給予活血散瘀中藥對癥治療,方劑消炎退腫湯:當歸、生地、白芍、木瓜、澤瀉、地骨皮、連翹、牛膝各6克,川芎、乳香、沒藥各3克,砂仁、甘草各3克,連服10天,傷口一期愈合,術后病理診斷軟骨母細胞瘤,石膏固定4周。術后拍片回示:左脛骨上段軟骨母細胞瘤術后,瘤段內骨水泥充填,關節(jié)囊下似有小囊變區(qū)(圖6)。術后連續(xù)拍片復查腫瘤未再復發(fā),骨水泥位置好(圖7)。 【病案評析】本病例的特點:①男性,10歲,以“左小腿上端外側腫疼3月余,伴有跛行2月余”入院;②檢查示:營養(yǎng)不良,左下肢跛行,雙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左膝關節(jié)下前外側可見腫脹隆起,表面皮膚正常,觸壓質軟,疼痛明顯,有波動感,左膝關節(jié)伸直活動受限,約15度屈曲攣縮,被動活動疼痛、屈曲攣縮不能完全恢復,與右側對比左側下肢周經細2厘米;③影像學表現:左脛骨上端前外側溶骨性破壞,病變區(qū)低密度(與軟組織密度相當),內有斑片高密度影,前外皮質僅余薄層,呈蛋殼樣且有篩孔樣改變,周圍軟組織腫脹;④穿刺診斷為左脛骨上端軟骨母細胞瘤;⑤第一次采取腫瘤刮除滅活異體骨植骨術治療;⑥術后9個月腫瘤復發(fā),給予骨水泥填充。1、診斷本病例診斷為軟骨母細胞瘤。診斷依據:①發(fā)病為年齡10歲;②發(fā)病部位在左脛骨上端,波及關節(jié)面、骨骺線及干骺端;③偏心性、溶骨性破壞,邊界尚可,內有鈣化灶,波及軟組織,無骨膜反應;④術前及術后病理提示為軟骨母細胞瘤。軟骨母細胞瘤分為良性軟骨母細胞瘤和惡性軟骨母細胞瘤。良性軟骨母細胞瘤又稱成軟骨細胞瘤,少見約占良性腫瘤的2%左右,常見于青少年,年齡在10~25歲之間,男女比例約為2:1。凡有骺軟骨的部位都可發(fā)生本病,四肢長骨骨骺好發(fā),亦可發(fā)生于干骺端。臨床病程緩慢,年齡小者病程可能較短,主要表現在局部疼痛或不適感。影像學表現為長骨的骺端或骨突處有一位于中心或偏心的溶骨性破壞,骨皮質略膨脹,大小通常為2~4cm,界限清楚,圓形或卵圓形,周圍有一很細的硬化環(huán)與正常組織分開,有鈣化灶,晚期腫瘤有侵犯性,可進入軟組織,但無反應骨。大體標本中腫瘤組織呈藍灰色到灰白色,有砂礫狀的黃色鈣化灶及壞死區(qū)。治療方法為手術刮除植骨,對于中軸骨骼的病灶應廣泛切除,有侵襲性或惡變傾向者可考慮截肢術。本病預后較好,少數有復發(fā)或肺部轉移,可以考慮放射治療。惡性軟骨母細胞瘤又稱成軟骨細胞肉瘤、軟骨母細胞肉瘤、惡性成軟骨細胞瘤,極為罕見,為低度惡性易復發(fā)的腫瘤,好發(fā)長骨的骨骺板,亦可見足骨、肩胛骨、肋骨等部位。影像學上表現為從局限性骨質疏松到廣泛性骨質破壞,內有不規(guī)則鈣化,鈣化沿腫瘤細胞間隙的軟骨基質發(fā)生,呈線條或網狀,腫瘤輪廓不規(guī)則,邊緣模糊不清,骨骺破壞后很快侵及骨干,邊界清楚但無硬化環(huán),有骨膜反應,可伴有較大軟組織腫塊。本病需早期徹底手術,預后較軟骨肉瘤好。2、鑒別診斷本病例對左脛骨上端骨質破壞的性質有以下傾向性診斷:①結核或普通感染,從發(fā)病部位、臨床表現、影像表現均有炎癥可能,而且患肢出現反應性關節(jié)積液及關節(jié)攣縮,應首先考慮感染可能,但患者血象正常、局部無紅、腫、熱、疼,可以排除普通感染,考慮結核但血沉并無明顯加快,病人無低熱、盜汗臨床表現,穿刺活檢結果也不支持,結核也基本排除。②軟骨母細胞瘤,患者為成長旺盛期,骨骺閉合前發(fā)病,骨骺破壞,影像表現有侵襲性,但病灶仍較為局限,無骨膜反應,傾向為良性病變,首先考慮軟骨母細胞瘤,該病發(fā)生在臨關節(jié)部位,近關節(jié)腔內反應性積液,由于骨骺的破壞,關節(jié)力線不穩(wěn),軟組織保護性攣縮,產生畸形和跛行是可以解釋的,穿刺活檢病理報告也支持軟骨母細胞瘤。③骨巨細胞瘤,好發(fā)年齡20~40,多發(fā)生在骨骺閉合后,但也有報告最小年齡為1歲者;好發(fā)四肢長管狀骨骨端,單發(fā)多見,脊柱以骶骨多發(fā),手足短骨好多發(fā)且少見;臨床表現為局部腫脹、疼痛,關節(jié)活動受限;影像表現為骨端“皂泡樣”溶骨性破壞,呈偏心性膨脹生長,骨皮質變薄,腫瘤可穿透皮質進入軟組織,邊界清楚,無骨膜反應。骨巨細胞瘤具有一定的侵襲性,復發(fā)率較高,臨床診斷傾向于低度惡性腫瘤。本病例的活檢中提示骨巨細胞瘤不排除,依據臨床及影像表現,基本可以排除,其它腫瘤可能性很小。腫瘤診斷對病理依賴性很強,本病例診斷中唯一模糊的正是活檢病理。經皮穿刺取材,因組織太少對病理的正確診斷影響很大,提示應盡量較多取材,病理切片常規(guī)多家會診,必要時重新穿刺活檢,術后也需再病理確定,以防產生誤診。3、治療發(fā)生在兒童的軟骨母細胞瘤,邊界尚可,偏為良性,最恰當的手術是刮除植骨。病人已經損壞內側生長板,最理想的辦法為瘤段切除,植入帶有同健側或殘留部分相似生長板的骨骼,但目前醫(yī)療技術尚不能達到。目前主要治療方案為腫瘤刮除后行自身髂骨、異體骨或自身及異體聯合骨植入,對于這三種手術方案,不論何種都不能避免膝關節(jié)內翻及患肢短縮等畸形的發(fā)生。為發(fā)生盡量小的畸形,我們應盡量多的保留生長板,但為減少術后復發(fā),我們更應盡量廣泛的刮除腫瘤組織,這是一個矛盾的原則,治療中以我們最根本的原則為準,那就是盡量減少復發(fā)。本病例中,手術過程刮除較為廣泛,刮除后石碳酸滅活3遍,植入的異體骨也壓實充足,這些都是減少復發(fā)的手段,但本病例9個月后腫瘤仍復發(fā),復發(fā)部位在腫瘤的偏下部,可能復發(fā)原因有:①軟骨母細胞瘤本身傾向于惡性,容易復發(fā);②刮除腫瘤組織中未廣泛清除下段與正常骨髓相交部位,組織在骨髓中種植,因局部血液營養(yǎng)豐富而復發(fā);③植入異體骨中殘腔下端壓實不夠;④外傷在原病灶的下段,局部的血腫及外力撞擊導致潛伏的腫瘤細胞再次增殖而復發(fā)。本病例的二次手術采取刮除骨水泥填充術,術中殘腔上端軟骨面下墊異體骨一層,其余殘腔填充骨水泥。這種手術方案屬于姑息性手術,對于10歲的兒童,骨水泥填充不是最佳選擇,但本病例是腫瘤復發(fā)病例,再行植骨顯然不太合適,而且骨水泥本身的發(fā)熱過程能殺死部分腫瘤細胞,非生物性植入物,本身不會有復發(fā)可能,對于控制腫瘤組織再次復發(fā)起到較好的延緩作用。術中在軟骨面下鋪墊一層異體骨,旨在保護軟骨面不被骨水泥灼傷,并對關節(jié)的內側面重塑起到骨架作用。本病例兩次術后均非順利拆線愈合,第一次手術后發(fā)生排異反應,傷口有分泌物,并延緩愈合。第二次手術后出現左下肢深靜脈栓塞,腫脹疼痛,給予中藥消炎退腫湯服用,方中當歸、生地、白芍、川芎、乳香、沒藥發(fā)揮活血通絡的作用,木瓜、澤瀉、地骨皮、牛膝、連翹起利尿消腫、解毒清熱的作用,砂仁、甘草健脾和藥,藥量輕柔,服之有益無害,適合術中植入異物,術后發(fā)生腫脹的兒童服用,第二次手術雖也有異物,但傷口未發(fā)生延遲愈合,按期拆線出院,說明術后中西醫(yī)結合,辨證論治,綜合用藥可以促進傷口早日愈合。本病例尚需長期隨訪,術后拍片發(fā)現關節(jié)囊下似有小囊變區(qū),更需嚴密觀察疾病變化,如能控制病情到骨骺閉合之后,再行瘤段切除人工假關節(jié)置換和患肢加壓延長術,以根治性治療本病和盡大可能矯正畸形,恢復左下肢正常功能。
總訪問量 179,831次
在線服務患者 63位
科普文章 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