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院介紹 查看全部
婦產科學
兒科學
特色診療
科普·直播義診專區(qū) 查看全部
- 精選 膽囊切除術后的飲食原則
切除膽囊后,機體便失去了膽囊的儲存、濃縮、排泌膽汁和分泌等功能。表現(xiàn)在脂肪消化功能方面的問題是沒有濃縮的膽汁進入小腸,腸內膽汁酸濃度降低,膽鹽的含量也比正常人減少一半。如果攝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較多,會引起脂肪的消化不良并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機體會逐漸適應和代償,這一過程需要2~3個月。因此,在這一段適應的時間里,對脂肪的攝入量要加以限制,尤其是1次不能吃含太多的動物脂肪的食物。一般采用少吃多餐的辦法,一餐食量不宜過飽。食物內容可以是低脂半流食或低脂軟飯,如各種粥類、面條、面包、餅干、豆腐、蛋清、去脂牛奶、低脂瘦肉、少纖維蔬菜和水果等。烹調以燉、蒸、煮的方法為宜。根據(jù)對食物的耐受情況,脂肪控制可以從每日20克過渡到每日40克。手術后經(jīng)一段適應時間后,再逐漸放開對脂肪食物的攝取。膽囊切除術后腹瀉的主要原因 不少膽囊炎、膽石癥病人在做了膽囊切除術以后,在3-6個月時間內,經(jīng)常會有大便不成形、較稀甚至腹瀉的現(xiàn)象。如果進食了脂肪性食物,則癥狀就更嚴重。這種情況在醫(yī)學上叫做“脂肪性腹瀉”。 那么,膽囊炎、膽石癥病人膽囊手術后為什么會出現(xiàn)腹瀉呢?這是因為,膽汁是由肝臟分泌的,肝臟每天分泌膽汁約800-1 000毫升,膽汁經(jīng)膽管流入十二指腸,幫助脂肪的消化,幫助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同時,膽囊還具有儲存和濃縮膽汁的作用。 但是,膽囊炎、膽石癥病人切除膽囊后,由肝臟分泌的膽汁直接流入膽總管,進入小腸。當人們進餐時,由于腸道缺乏足夠數(shù)量高濃度的膽汁來幫助脂肪的消化與吸收,人們的消化能力尤其是消化脂肪的能力就會明顯下降。這樣一來,就有一部分乳化不全的脂肪性食物隨糞便排出,這時病人就會出現(xiàn)腹瀉。 另外,膽囊切除之后,肝臟產生的大量膽汁沒有經(jīng)過膽囊儲存、濃縮,就直接源源不斷地進入腸道,這對于空著的、沒有食物的腸道也是一種刺激,也會引起腹瀉或大便不成形。 膽囊切除以后,身體為適應消化的需要而逐漸發(fā)生一些代償性改變。在這段代償、適應的時間里,消化吸收脂肪的功能會暫時受到一定的影響。為了較快地適應這種改變,膽囊切掉的人吃脂肪的量要適當?shù)赜枰韵拗?即所謂低脂飲食),尤其不宜一次吃太多的動物脂肪食物(如肥肉、豬蹄膀、豬腳爪、奶油等)。3-6個月以后,再根據(jù)身體對脂肪性食物的反應情況,逐步適當增加一些脂肪性食物,直到維持平時的正常量。如有不舒服或發(fā)生腹瀉,再酌情減少一些或暫時幾天不吃脂肪性食物。 有些人把“少吃脂肪性食物”片面地理解為少吃動物性脂肪,而對植物油不加限制。其實,這樣也會產生同樣的癥狀。因為不論是植物性脂肪還是動物性脂肪,在腸道的消化和吸收都必須有膽汁參與。所以,如果一次植物油吃得過多,引起的癥狀是一樣的。膽囊切除術后的生活護理。 膽囊是人身體里儲存膽汁的場所,不斷地將肝臟分泌的膽汁儲存起來,并加以濃縮,在進食的時候,膽囊通過自身的收縮,將濃縮的膽汁排入十二指腸,以幫助消化脂肪。如果膽囊因諸如膽囊炎、結石、息肉、膽囊癌等種種原因不得不被切除時,人們將面對因膽汁得不到調控而引起的生理狀態(tài)的改變。這時,膽汁將持續(xù)進入十二指腸,而在人們進食時卻又不能得到足夠的膽汁來幫助消化,會導致消化不良的癥狀出現(xiàn),如腹部不適、腹脹、腹瀉等。 手術切除膽囊是治療膽囊結石的有效療法。手術切除膽囊后,患者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恢復,可以獲得自身的調節(jié)代償,即通過膽管的代償性擴張,有效地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由于膽囊切除后代償功能的調節(jié)需要一定的時間,此時人體的消化功能畢竟要相對減弱,因此,膽囊切除手術后的病員,在家庭護理上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飲食指導選擇易消化的食物。手術后近期,盡量減少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入,不吃或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動物內臟等,如果因口感需要可適當用一些橄欖油來烹制食品。要增加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滿足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如瘦肉、水產品、豆制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的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等。養(yǎng)成規(guī)律進食的習慣,并且要做到少量多餐,以適應膽囊切除術后的生理改變。消化不良的癥狀大概會持續(xù)半年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膽總管逐漸擴張,會部分替代膽囊的作用,消化不良的癥狀也就會慢慢緩解。這時飲食也就能逐步過度到正常了。 2)恢復正常飲食,宜保持低脂肪、低膽固醇、高蛋白質的膳食結構,忌食腦、肝、腎、魚及油炸食物,更應忌食肥肉、忌飲酒、以免影響肝臟功能,或造成膽管結石。 3)注意心理衛(wèi)生,經(jīng)常保持情緒穩(wěn)定,樂觀豁達,避免發(fā)怒、焦慮、憂郁等不良情緒的產生,以防止中樞神經(jīng)和植物神經(jīng)的調節(jié)機能發(fā)生紊亂,影響膽管代償功能的恢復。 4)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和輕體力勞動,忌長時間坐臥、活動過少,以利肌體功能的恢復。術后兩三個月內,可以進行像散步這樣的活動,以促進機體的恢復。 5)定期復查遵醫(yī)囑服藥并定期到醫(yī)院復診,遇有不適應及時就診。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消炎利膽的藥物,如西藥消炎利膽片,中藥大柴胡湯合金鈴子散加減等,并根據(jù)不同情況,補充維生素B、C、K等,對保護肝臟、防止出血有重要意義。具體的飲食注意事項:: (1)根據(jù)癥狀和對脂肪的耐受程度,不應過多攝人脂肪,并主張用植物油烹調。 (2)在滿足患者需要的基礎上,總熱能不能過高。肥胖和超重患者應減體重,使之降到理想體重。熱能按低熱能飲食原則供給。 (3)限制膽固醇的攝入。膽固醇攝入每日應少于300毫克,限制動物脂肪及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內臟以及魚子、蛋黃等??梢赃x用魚肉、瘦肉、蛋清等。 (4)蛋白質應按正常需要量或偏低,以每日供給蛋白質50克~70克為宜,但要選擇含脂肪低的蛋白質食品,如脫脂奶、蛋清、海魚等。 (5)注意維生素攝入,尤應注意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的補充,其中維生素K對控制某些類型黃疸引起的出血有效。 (6)忌用刺激性或產氣食品,如蘿卜、洋蔥等,禁煙、酒。 (7)采取少吃多餐,注意多飲水。
方劍? 副主任醫(yī)師? 安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普外科2441人已讀 - 精選 重視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的早期篩查
妊娠、哺乳期乳腺癌(PABC)是指在妊娠同時或妊娠結束后1年內,以及哺乳期間發(fā)生的原發(fā)性乳腺癌,發(fā)病率約占全部乳腺癌的1.5-8.2%。其起病隱匿,病情進展迅速,惡性程度常高于非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組織學分型多為非特殊型浸潤性乳腺癌,尤以彌漫性浸潤型者為多,腫瘤分化差,分子分型多呈HER-2/neu過表達或三陰性。因妊娠、哺乳期,乳房明顯肥大脹硬,密度增加,較小的癌腫常被增厚的腺體掩蓋而被延誤診治,當出現(xiàn)癥狀時多為病程晚期,給治療帶來了一定困難。以下就本人經(jīng)治的三例妊娠、哺乳期乳腺惡性腫瘤病人診療經(jīng)過做一回顧性分析。病例1:鮑××,26歲,1999年6月因右乳巨大腫塊來我院就診?;颊呷焉锪聲r,發(fā)現(xiàn)右乳內上象限觸及一直徑2cm大小質地偏硬腫塊,邊界不清,無觸痛,曾去外院就診,接診醫(yī)生簡單觸診后即診斷為良性腫瘤,認為不需要進一步處理,建議分娩后再給予治療。此后腫塊持續(xù)增大,直至分娩、哺乳2月后患者因右乳脹痛難忍來我院就診。體檢:右乳體積明顯增大約足球大小,皮膚淺靜脈怒張,右乳觸及一巨大腫塊累及整側乳房,質地硬,腋窩及鎖骨上下未觸及腫大淋巴結。入院后行右乳房切除,術后病理為乳腺血管肉瘤,因腫瘤對放化療均不敏感,術后三個月左右即出現(xiàn)肝、肺多發(fā)性轉移灶,術后六個月死亡。病例2:蔣××,35歲,2011年8月因妊娠七個月,發(fā)現(xiàn)右乳腫塊5個月來我院就診。患者妊娠2個月時自己發(fā)現(xiàn)右乳內下象限一桃仁大小腫塊在當?shù)蒯t(yī)院就診,接診醫(yī)生檢查后認為是正常孕期腺體增厚而未進一步診治,此后右乳體積持續(xù)性增大,因脹痛難忍來我院診治。體檢:右乳體積增大約雙倍于對側,皮膚淺靜脈怒張,右乳內下及外上象限分別觸及直徑4-5cm大小腫塊,質地硬局部皮膚呈橘皮樣改變,乳頭后方觸及一巨大囊性腫塊,右側腋窩觸及多枚腫大淋巴結。入院后腫塊切除活檢提示為三陰性中分化浸潤性導管癌,行右乳癌改良根治術,腋窩淋巴結23/24枚癌轉移,術后患者及家屬因懼怕放化療導致胎兒畸形,而堅決要求引產終止妊娠。病例3:陳××,38歲,2009年10月因妊娠33周常規(guī)孕期體檢發(fā)現(xiàn)左乳外上象限一直徑1.5cm腫塊,就診于上海市瑞金醫(yī)院乳腺病中心,行腫塊空芯針穿刺病理為三陰性浸潤性導管癌,給予新輔助化療待分娩后行左乳癌改良根治術,術后繼續(xù)給予輔助放、化療,至目前隨訪病情穩(wěn)定,無局部復發(fā)及遠處轉移。分析病例1患者的診治經(jīng)過,分析初診醫(yī)生做出良性腫瘤的診斷是根據(jù)患者年齡、腫塊邊界清晰、活動度良好做出的判斷,從而因麻痹大意與草率結論導致病人延誤了最佳手術治療時機,從而導致患者再次就診時腫瘤已發(fā)展至晚期,雖經(jīng)手術切除病灶卻阻止不了遠處轉移導致術后半年即死亡的厄運。因PABC惡性程度常高于非妊娠、哺乳期,且病情進展迅速,所以臨床醫(yī)生對妊娠期乳腺觸及腫塊的病人應該有高度的警惕性,除常規(guī)的乳房體檢外,還應結合乳腺超聲檢查,當臨床不能排除惡性腫瘤可能時,應說服病人接受腫塊細針或空芯針穿刺檢查,必要時切除活檢以明確病理診斷。病例2患者初診醫(yī)生因缺乏必要的體檢技能,把病人都能觸及的腫塊誤認為是妊娠期正常的乳腺腺體肥大增厚,且沒有給予必要的進一步輔助檢查,使癌腫得以迅速進展至局部晚期,不僅導致患者錯失了最佳治療期,還得忍受引產帶來的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實在是令人痛心!設想如果當初這位醫(yī)生在體檢不明確的情況下讓患者接受一個簡單的乳腺超聲檢查,或許就能挽救一個人的生命和一個家庭的幸福。這兩例病人還有一共同特點,就是當腫塊持續(xù)增大時仍盲目相信初診醫(yī)生的判斷,沒有及時復診延誤了最佳診治時機。病例3患者在接受孕期體檢時由產科醫(yī)生發(fā)現(xiàn)了較小的乳腺腫塊,并建議去專科進行明確診斷,從而使該患者得到了及時又正規(guī)的治療,另外寶寶健康的誕生也一定會使這位母親堅定與病魔做斗爭的勇氣和信心。鑒于妊娠期女性進行常規(guī)查體時,醫(yī)患雙方的注意力往往均集中在患者的腹部和子宮,而對妊娠期乳腺癌缺乏足夠的重視,因此建議產科醫(yī)生要有這方面的警惕性,從而提高妊娠期乳腺癌的早期發(fā)現(xiàn)率。乳腺癌是對激素有反應的腫瘤,妊娠期血液循環(huán)中的雌、孕激素水平增高,從而加速腫瘤的生長,促進腫瘤的轉移。加之妊娠與哺乳期乳腺腺體明顯增生,乳腺毛細血管增多,乳房明顯肥大脹硬,密度增加,癌腫常被增厚的腺體所掩蓋。這些特點使得PABC病情進展迅速,惡性程度常高,且誤診率居高不下,已越來越得到國內外專家們的重視。PABC的治療原則與非妊娠期乳腺癌相同,治療目的在于給母體提供最佳治療方案以提高生存率,同時盡量減少對胎兒的影響。全乳切除是PABC的標準外科術式,但在2005年舉行的歐洲腫瘤學會會議上有研究顯示,對于直徑小于2.4cm的早期PABC,可考慮選擇保乳術。手術后的輔助化療對胎兒是否存在不良影響,一直是醫(yī)患共同關注的話題,盡管2010年在ASCO乳腺癌論壇上美國M.D.Anderson癌癥中心Litton報告的研究表明PABC患者接受化療對胎兒無明顯影響,建議不需推遲,但國內專家對該觀點持謹慎保留態(tài)度,普遍認為對于妊娠早期3個月禁止進行化療,因為這段時間是胎兒器官形成的重要階段,極易遭到化療藥物致畸作用的影響,而在妊娠4-9個月期間的化療相對安全。乳腺癌治療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患者確診時疾病的分期情況,發(fā)現(xiàn)一個較早期的乳腺癌對患者的意義遠大于目前任何的治療方案,對PABC病人而言更是至關重要。因此呼吁廣大臨床醫(yī)生要具備高度的警惕心,做到細致規(guī)范的體格檢查,必要的乳腺超聲輔助檢查,針對性的穿刺、活檢病理檢查,同時對孕產婦加強PABC的健康宣教,醫(yī)患共同努力提高PABC的早期診斷率。
吳強? 副主任醫(yī)師? 安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甲狀腺乳腺外科6014人已讀 - 精選 普通外科疾病診療規(guī)范--門靜脈高壓癥與脾臟(轉9)
第九節(jié) 門脈高壓癥與脾臟疾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 【 病史采集 】 1.肝外型門脈高壓如門靜脈血栓形成、腹部外傷、腹內腫瘤、胰腺炎、脾囊腫、先天異常、妊娠、口服避孕藥等。 2.肝內性門脈高壓。包括: (1)肝內竇前型門脈高壓,如血吸蟲性肝纖維化等。 (2)肝內混合型門脈高壓,主要見于肝硬化。 (3)肝內竇后型門脈高壓,如Budd-Chiari綜合征等。 3.特發(fā)性門脈高壓。 4.上消化道出血病史。 【 體格檢查 】 有無肝掌、癡蛛痣、腹壁靜脈曲張、黃疸、腹水、脾腫大、痔瘡等。 【 輔助檢查 】 1.B型超聲:可顯示門靜脈、脾靜脈、腸系膜上靜脈有無擴大、梗阻及血栓形成等,但不能直接觀察食管、胃底靜脈有無曲張。 2.食道鋇餐檢查:能用于診斷食管靜脈曲張,可了解其程度和范圍,但現(xiàn)已較少應用。如不具備內鏡檢查條件,仍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檢查方法。 3.內鏡檢查:診斷食管及胃底靜脈曲張準確性高??闪私馄浞秶统潭取T跅l件許可時應爭取做此檢查,以確定診斷。 4.CT掃描、門脈造影、門脈測壓等檢查亦對診斷有幫助,但屬非常規(guī)檢查。在有需要及條件許可時進行此類檢查。 【 診斷與鑒別診斷 】 1.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本身并無特殊臨床表現(xiàn)。如果病人存在可導致門脈高壓的病因,尤其是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者即應考慮到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存在的可能性。 2.輔助檢查提示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存在。 3.內鏡檢查不僅可確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還可以了解其范圍和程度。 4.存在門脈高壓的病因或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亦非都存在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對于存在門脈高壓癥病因者應根據(jù)情況選擇鋇餐照片或內鏡檢查以了解有無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對于上消化道出血者在條件許可時應盡量行急診內鏡檢查以明確診斷。 【 治療原則 】 1.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治療。 (1)急救治療: 1)保持呼吸道通暢,循環(huán)監(jiān)測; 2)恢復血容量,保持紅細胞壓積在30%以上; 3)放置鼻胃管和尿管; 4)病情許可時可采用侵入性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方法; 5)應考慮輸注新鮮冰凍血漿、冷凝蛋白質、血小板等矯治凝血功能; 6)輸注葡萄糖、維生素B、K、C等; 7)對躁動病人可酌量應用鎮(zhèn)靜劑; 8)對肝硬化病人,應注意防治肝性腦?。?9)矯正電解質代謝紊亂; 10)酌情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2)內科治療: 1)胃灌洗; 2)選用垂體后葉素,可用硝酸甘油對抗垂體后葉素的副作用,有條件時可選用生長抑素(或善得定); 3)氣囊壓迫:可選用雙腔單囊、三腔雙囊及四腔雙囊管壓迫止血。其第一次止血率約80%,再出血者止血率為60%;此外,其可能導致氣道填塞等并發(fā)癥,應高度重視; 4)經(jīng)內窺鏡注射硬化劑療法:該療法止血率80%~90%,止血后可重復進行; 5)經(jīng)皮經(jīng)肝門靜脈穿刺曲張靜脈栓塞及經(jīng)股動脈插管脾動脈栓塞術對于少數(shù)病例,在有條件和一定經(jīng)驗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采用。 (3)急診手術: 一般認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急診手術死亡率較高,應爭取止血后改善全身情況和肝功能以后再擇期手術。非手術治療不能止血或已經(jīng)充分術前準備擬施行擇期手術時發(fā)生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應采取手術止血。手術方法有斷流術和分流術兩類。選擇何類手術較好,目前尚有爭議。多數(shù)人認為在急診情況下以選擇斷流術相對較安全,且以胃底賁門門-體循環(huán)阻斷術為首選術式。 2.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預防性治療。 (1)藥物治療:可選β受體阻滯劑,硝酸甘油類,鈣通道阻滯劑,H2受體拮抗劑,中藥等。但療效尚不肯定。 (2)經(jīng)內鏡注射硬化劑療法與藥物治療相比,其復發(fā)出血率減少一半左右,生存率提高。但復發(fā)出血率仍可達40%左右。必須反復進行方可達到較好效果。對于擬做食管橫斷或分流術者術前不宜用此療法治療。 (3)手術治療: 預防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手術方式仍包括斷流術和分流術兩類;對于肝內性門脈高壓,同時伴有晚期肝硬化者,尚可考慮選擇肝移植術。 在斷流術與分流術的選擇方面目前國內尚有爭議。近年來選擇斷流術者有增多,此類術式尤適合一些基層醫(yī)院采用。原則上應根據(jù)病人情況、醫(yī)院條件和術者經(jīng)驗綜合考慮。 【 療效標準 】 1.治愈:出血停止,癥狀緩解,曲張靜脈消失,無并發(fā)癥。 2.好轉:出血停止或仍有少量黑便,癥狀緩解,靜脈曲張程度減輕,無治療并發(fā)癥。 3.未愈:未治療或治療無效。 【 出院標準 】 達到治愈或好轉標準。脾腫大、脾功能亢進癥 【 病史采集 】 1.注意原發(fā)病有無先天性溶血性貧血及后天性自身免疫性貧血,這些疾病可引起原發(fā)性脾功能亢進癥。繼發(fā)性脾功能亢進癥的常見原因是肝硬化門脈高壓癥,其他原因還有感染、淀粉樣變性、淋巴瘤、骨髓增殖癥等。 2.本病的主要癥狀是由于血液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三系中一系、二系或全血細胞減少所產生的相應癥狀,如乏力、心慌、頭昏、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牙齦及鼻出血、皮膚紫癜等。 【 體格檢查 】 脾腫大、脾功能亢進癥的臨床表現(xiàn)取決于脾腫大和由脾功能亢進所導致的血液有形成分減少的程度。主要可有脈搏偏快、有力,脈壓增大、皮膚粘膜蒼白、皮下出血斑、咽喉部充血、扁桃體腫大、心界增大、心臟雜音和病理性心音、脾濁音區(qū)擴大或左上腹捫及腫塊等。同時可能伴有原發(fā)疾病的體征,如淺淋巴結腫大、下肢浮腫、黃疸、肝掌、癡蛛痣、腹脹、腹壁靜脈曲張及腹水征陽性等。 【 輔助檢查 】 1.B超檢查有助于確定診斷。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做CT或ECT檢查。 2.對于原因不清楚的脾腫大,可針對其可能的病因做進一步檢查。如溶血象檢查、肝功能檢查、食道吞鋇照片、纖維內窺鏡檢查。必要時還可行胰腺的B超、CT或MRI檢查及脾靜脈造影,以了解有無脾靜脈梗阻因素存在。 3.對于血液細胞減少而脾腫大不明顯、引起脾腫大的原因不明確者尚需行骨髓穿刺檢查。必要時尚需做其他的病因相關檢查。 【 診 斷 】 1.有引起脾腫大、脾功能亢進癥的原發(fā)疾病病史。 2.脾腫大、脾功能亢進的臨床表現(xiàn)。 3.輔助檢查支持脾腫大、脾功能亢進。 【 鑒別診斷 】 在診斷脾腫大、脾功能亢進癥時尚需與以下疾病鑒別:脾臟腫瘤、脾臟囊腫、某些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引起的脾腫大等。 【 治療原則 】 脾腫大、脾功能亢進癥的主要治療方法是脾切除術。但15歲以下的患者、存在溶血危象者則是手術的禁忌證。 【 療效標準 】 1.治愈:癥狀消失,外周血象恢復正常;脾臟切除,無手術并發(fā)癥。 2.好轉:癥狀減輕,外周血象回升。 3.未愈:未治療或治療后癥狀、外周血象無明顯改善。 【 出院標準 】 達到治愈或好轉標準。血液病脾腫大 【 病史采集 】 是否患有引起脾腫大的血液病,包括良性血液病和惡性血液病。前者有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癥狀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結構性血紅蛋白病、地中海貧血、獲得性溶血性貧血等。后者包括白血病、慢性骨髓纖維化等。是否存在由這些疾病引起的臨床癥狀。 【 體格檢查 】 原發(fā)血液疾病的臨床體征,脾濁音區(qū)擴大或左上腹捫及腫塊等。 【 輔助檢查 】 1.原發(fā)血液疾病的檢查,如血常規(guī)、骨髓穿刺檢查等。 2.B 超檢查有助于確定脾腫大的診斷。在條件許可和有需要時可做CT、ECT或MRI等檢查。 【 診斷與鑒別診斷 】 血液病脾腫大的病因清楚,通常在血液病的診治過程中已明確診斷。但尚需與門脈高壓癥、脾囊腫等脾臟占位性病變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脾腫大相鑒別。 【 治療原則 】 血液系統(tǒng)疾病種類繁多,不同的血液病所導致的脾腫大是否都適合手術治療目前尚無定論。選擇脾切除術治療血液病脾腫大有以下幾方面的意見: 1.血液病并發(fā)脾膿腫、脾梗塞、脾靜脈血栓形成引起區(qū)域性門脈高壓或發(fā)生脾破裂者是脾切除的適應證。 2.對于某些血液病,脾切除可能起到改善或“治愈”的效果,被視為脾切除術的相對適應證。這些血液病包括: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Evans綜合征,血栓形成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溫抗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某些遺傳性紅細胞代謝失常性疾病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癥等。 3.脾切除術療效尚不明確的血液病主要包括:遺傳性血紅蛋白合成障礙性疾病,如地中海貧血、高雪氏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毛細胞性白血病、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無明顯髓外造血現(xiàn)象者。對以上疾病所致脾腫大,如未發(fā)生其他并發(fā)癥,需根據(jù)具體病情權衡利弊以決定是否施行脾切除術。 【 療效標準 】 1.治愈:脾臟切除,無手術并發(fā)癥。 2.好轉:治療后脾臟縮小,癥狀減輕。 3.未愈:未治療或治療后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 【 出院標準 】 達到治愈或好轉標準。( 傅 林 )
方劍? 副主任醫(yī)師? 安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普外科2643人已讀
問診記錄 查看全部
- 下面有流血在樅陽做的陰超有宮頸囊腫 下面有少量流血已經(jīng)有5天左右了同房也會流血 可以總交流次數(shù)46已開處方已給處置建議
- 頭頂脹痛,伴頭暈,想吐 53歲女性,昨晚十點左右突然頭部疼痛,第二天開始頭頂脹痛,伴... 是否可以看出頭疼原因,縣醫(yī)院醫(yī)生判斷是腦供血不足,需不需要去門診就診總交流次數(shù)28已給處置建議
- 患者:男 5個月 寶寶喝母乳拉血便 最后交流時間 03.16寶寶喝母乳拉血便 寶寶母乳四個月拉血便,去第一人民醫(yī)院查了過敏,現(xiàn)在換了適度水... 請問是什么情況,需不需要換深度水解總交流次數(shù)13已給處置建議
- 患者:男 22歲 后腦勺左下部分有凸起,感覺有點硬化 最后交流時間 03.03后腦勺左下部分有凸起,感覺有點硬化 圖示位置有硬化凸起,不按壓不痛,已經(jīng)兩天 可能哪些原因導致,是否需要手術或服用藥物總交流次數(shù)30已給處置建議
- 發(fā)現(xiàn)癲癇3年 喝咖啡 咖喱 會犯病,能嚴重點 會咬舌頭,抽搐時間長一點
突... 開藥 卡馬西平總交流次數(shù)16已開處方已給處置建議
關注度 安徽省 第40名
總訪問量 5,149,522次
在線服務患者 6,315位
科普文章 5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