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過:多趴一趴,有利于孩子成長,不僅對孩子有好處,也為父母省去了很多麻煩那讓孩子多趴趴到處有什么好處呢?讓我們來看看吧!寶寶“趴趴”好處多1、促進肌肉發(fā)育比起爬和走路,讓孩子趴著,不太受到家長的重。但研究表明:爬行能夠促進孩子的前庭發(fā)育,對孩子的平衡感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很多人都忽略的是,在孩子學習爬行之前,趴著才是小寶寶的最佳的運動,更是孩子發(fā)現(xiàn)一切運動的基礎。在孩子清醒的狀態(tài)下,趴著很有益處,因為常趴著可以促進孩子腰背部,頭頸部以及四肢肌肉的發(fā)育同時趴著還能幫助全身肌肉協(xié)調(diào)性的發(fā)展,抬頭,翻身,爬坐和走需要利用的肌肉群,趴著都能鍛煉到孩子趴著可以學習如何俯臥撐起身體,翻身坐起爬行和拉著站起來。2、防止寶寶畸形偏頭如果寶寶整天看著天花板仰臥躺著的話,后腦勺就會慢慢變得扁扁的,平平的。而趴著,可以有效的防止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可以防止孩子頭型畸形偏頭,讓孩子頭型看起來更完美。另外,整天躺著的孩子相比,它只會讓孩子從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視角來看世界,這有利于他更好地探索周圍的世界。3、促進抓、捏、拿的動作發(fā)育當孩子趴著的時候,手和胳膊必須支撐住身體,而用手掌支撐,要比用拳頭支撐更省力。所以孩子會下意識的張開手,孩子的手一旦能完全張開,抓拿的動作就會逐漸有了。剛開始的時候,他只會大把握,手指的靈活度還不夠,然后力量逐漸會往指尖的方向移,慢慢就會用手指捏了。由大把握到手指捏,精細動作逐漸出現(xiàn),所以從伸手、抓握、傳遞到手指捏拿,這個過程的前提和基礎就是趴著。
“撫觸”是一個專有名字,可刺激嬰兒的淋巴系統(tǒng),增強抵抗能力,改善消化,增強睡眠,減少哭泣。我把怎樣給孩子做撫觸的基本要領教給大家,媽媽帶寶寶出院后,也能借撫觸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 讓寶寶躺在一塊柔軟的毛巾上,注視寶寶,邊撫摸邊和寶寶說話。撫觸的時間最好安排在寶寶洗澡后、睡覺前或兩次喂奶之間。 媽媽將適量的潤膚油倒在手心里,雙手揉搓均勻,開始下面的步驟: 1.頭面部:舒緩臉部緊繃。從寶寶前額中心處,用雙手拇指向上和往外推壓,并在下頜處同樣用雙手拇指推壓向耳前劃出一個微笑狀。 2.胸部:順暢呼吸循環(huán)。雙手放在寶寶兩側肋緣,右手向右斜上方滑向?qū)殞氂壹?。復原,左手以同樣方法進行,新生兒需避開乳頭。 3.腹部:幫助胃腸運動。按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在臍痂未脫落前不要按摩這個區(qū)域。 4.上肢:增強靈活反應。將寶寶的雙臂放在身體兩側,媽媽用一只手捏住寶寶一只胳膊,從上臂到手腕部輕輕擠捏。搓滾小手后用手指按摩手背,并用拇指從手掌心按摩至每一根手指,再換至另一側上肢,重復同樣的動作。 5.下肢:增強運動協(xié)調(diào)能力。按摩寶寶的大腿、膝部、小腿及腳部。然后用四指按摩腳背,并用拇指從腳后跟按摩足心至腳趾。 6.背部:舒緩背部肌肉。雙手平放于寶寶背部的脊柱兩側,從頸部向下按摩至骶尾部。 現(xiàn)代醫(yī)學證明,撫觸還能提高迷走神經(jīng)的緊張性,從而促進胃泌素和胰島素等的分泌,增強寶寶吸收營養(yǎng)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經(jīng)常接受撫觸的新生兒更有安全!
誤區(qū)一 米湯米油最營養(yǎng) 雖然,強化了鐵的嬰兒米粉,早就被廣泛推薦用于輔食添加初期,作為寶寶生理性貧血階段及時補鐵的重要途徑。但,仍有不少家庭,將家庭自制的稠米粥表面的那層米湯(俗稱“米油”)作為第一口輔食喂寶寶,堅持認為“很有營養(yǎng)”——尤其是小米油。 問題是,這些稠米湯/米油,不論是來自大米小米還是什么米,基本不含鐵元素,也不可能含有嬰兒米粉中強化的其它營養(yǎng)素。含量最多的,不過就是些淀粉和少量B族維生素,且濃度也比不上米粉。至于“油”,含量更是微乎其微——米類脂肪含量那么低,就憑這些米湯,哪兒那么容易有油??? 這些聞著香噴噴的米湯,在經(jīng)濟困難時期被視為寶貝,是因為糧食本來就不易獲得、外加人們?nèi)狈I養(yǎng)學知識。到了現(xiàn)代社會,觀念早就應該被更新了。否則,不僅影響寶寶在生理性貧血期的鐵元素攝入量,還會影響他們的營養(yǎng)狀況——畢竟,不及米粉的能量及營養(yǎng)素密度高。 誤區(qū)二 早加輔食長得壯 既往我已經(jīng)強調(diào)了無數(shù)次:輔食添加的國際推薦意見,不早于17周(4個月)、不晚于26周(6個月)。 然而,之前一則新聞驚呆了我??!四川一家人,從寶寶出生后3天起就添加輔食,結果導致寶寶雙腎長滿結石……5個月大的時候,不得不接受手術治療。 還能說什么?除了痛心,就剩?了! 別管是米湯、果水、固體食物,只要不是奶,4個月之前一律不能添!不能添!不能添!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再記不住就請自覺跪榴蓮殼! 誤區(qū)三 母乳充足,不急著加輔食 跟前一個誤區(qū)對著干的,是6個月多,甚至到8個多月還不加輔食的——基本上都是純母乳喂養(yǎng)的寶寶。家長仗著奶水足,認為母乳比什么都有營養(yǎng),晚倆月再添輔食根本沒問題。 嗯!身長體重的增加一定是沒問題的。但是,寶寶錯過了輔食添加的敏感期,這就有大問題了! 換句話說,別人家娃都能吃干饅頭的時候,你家娃還在喝稀粥,別人家娃已經(jīng)大口吃肉的時候,你家娃可能連肉是啥滋味兒都還不知道…… 然后,別人家娃抵抗力杠杠的,你家娃因為缺鐵而發(fā)生貧血,開始反復生病。或者,到了1歲多,媽媽母乳跟不上娃的胃口了,小家伙還不怎么會吃,導致體重不長、甚至往下掉。那就不只是缺鐵這么簡單了,整體免疫力都會降低,甚至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好好的胖娃娃生生餓成豆芽菜的情形,腦補一下? 真的不是嚇唬你們,門診沒少見到這樣的病例。 再說一遍:輔食添加,不早于4個月!不晚于6個月! 誤區(qū)四 什么好吃加什么 誰家的娃誰心疼,好吃的一點兒都不能落下。所以,輔食添加初期,很多家長會把水果、紅薯、南瓜這類香香甜甜的食物先添。 雖說除了米粉或肉泥需要放在首位,其它輔食添加不那么強調(diào)順序吧,但是,一開始就把嘴養(yǎng)“甜”了的結果就是:沒味兒的“靠邊站”——胡蘿卜、菠菜、蘿卜什么的,要想添加成功,可是要費大力氣的,等到小家伙噗噗噗給你往外吐這些食物的時候,你就知道什么叫“苦盡甘來”了,也知道人為什么享受富貴容易再受窮就難了。 人類的味蕾,天生對甜味敏感。在輔食添加初期,避開太甜的食物,趁著他們對沒那么好吃的蔬菜類不那么敏感、不容易拒絕的時候先加,絕對有助于避免飲食結構失衡,也有助于避免挑食偏食的發(fā)生。 一般情況下,把水果安排在寶寶滿6個月后再添,或者安排在添了兩三樣蔬菜之后再添,絕對能給你避免后期的麻煩。 科學育兒很重要
總訪問量 1,091,165次
在線服務患者 8,704位
直播義診 2次
科普文章 40篇
領導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