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新_好大夫在線
4屆年度好大夫
微信掃碼

微信掃碼關注醫(yī)生

有問題隨時問

收藏收藏

醫(yī)學科普

腫瘤患者血常規(guī)自我管理

發(fā)表者:邱立新 人已讀

化療和放療是腫瘤主要治療手段,然而在化放療期間,醫(yī)生總是囑咐患者注意復查血常規(guī)(血象)。當患者復查完血常規(guī),看到化驗單上的上上下下的箭頭是一頭霧水,心里更是七上八下。拿著化驗單去咨詢醫(yī)生,或許他們周圍已經圍了一堆的患者,此時心里可能更加著急。下面就為患者朋友簡單的介紹一下血常規(guī),掌握血常規(guī)的自我解讀,從此不再煩擾。

血常規(guī)常規(guī)檢查項目一般有20多項,主要的包括五項: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絕對值)、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這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以下三項:中性粒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絕對值)、血紅蛋白和血小板。

1.白細胞(成人正常值:4-10×109

Ⅰ度降低:正常值下限-3×109

Ⅱ度降低:2-3×109

Ⅲ度降低:1-2×109

Ⅳ度降低:<1×109

2.★中性粒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絕對值)

Ⅰ度降低:1.5-2×109

Ⅱ度降低:1-1.5×109

Ⅲ度降低:0.5-1×109

Ⅳ度降低:<0.5×109

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是化療引起最主要的不良反應之一。大多數標準劑量的化療方案可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6-8天。中性粒細胞的最低值取決于使用藥物的類型和劑量,大劑量或高密度化療時,如應用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紫杉醇、氟尿嘧啶、吉西他濱等)7-14天,中性粒細胞出現低谷,14-21天中性粒細胞恢復;使用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阿霉素、環(huán)磷酰胺等)10-14天,可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癥,21-24天中性粒細胞恢復。當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數減少到1×109時,機體的抵抗力就會降低,容易發(fā)生感染。

當口腔溫度>38.3℃(腋窩溫度>38.1℃)或連續(xù)2小時內連續(xù)測兩次口腔溫度>38℃(腋窩溫度>37.8℃)且中性粒細胞數<0.5×109,稱為粒細胞減少伴發(fā)熱。當出現這種情況,需要及時到醫(yī)院就診。

化療期間,患者應每周復查1-2次血常規(guī),檢測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水平;患者在化療后7-14天自行測量體溫進行監(jiān)測,如發(fā)現粒細胞減少伴發(fā)熱癥狀需在當地門診或入院進行治療。

對于Ⅰ度中性粒細胞減少,原則上不用特殊處理;對于Ⅱ度粒細胞減少是否使用取決于患者既往的情況及目前處于化療后的時間而定。例如化療后很快出現2度骨髓抑制(10天以內),尤其是既往有Ⅲ度以上粒細胞減少病史,最好使用。特殊情況,例如出現了粒細胞減少伴發(fā)熱,原則上不論粒細胞下降程度如何,最好使用升白治療。

使用劑量:可以選擇短效升白藥物治療,不同的藥物使用劑量略有不同,通常為4-6ug/kg/d,如果按體重平均50kg計算,一般用300ug/d,這個用法主要針對于3~4度粒細胞減少(具體用法還得咨詢專業(yè)醫(yī)生)。

何時停用:對于治療性使用,應在中性粒細胞絕對值連續(xù)兩次大5×109/L或白細胞總數兩次超過10×109/L后停藥。

部分患者使用升白針后會出現骨痛,適當的使用NASAID類藥物(例如西樂葆等)可以減輕疼痛癥狀。

由于中性粒細胞的減少,腫瘤患者多有免疫功能受損。當患者出現粒細胞減少伴發(fā)熱時,應當采取防護措施,注意室內通風,保持空氣新鮮,盡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外出時應當佩戴口罩;保持口腔衛(wèi)生及皮膚清潔,避免皮膚破損。對于白細胞水平過低的患者,需要預防性隔離,每日對房間進行空氣消毒。

3.★血紅蛋白(Hb)

正常值:男性>120g/L;女性>110g/L

貧血是指外周血中單位容積內紅細胞(RBCs)數減少或血紅蛋白(Hb)濃度減低,致使機體不能對周圍組織細胞充分供氧的疾病。化療和放療導致的骨髓抑制也是引起腫瘤相關貧血的主要原因。化療藥物及其相互聯合應用能促進紅系細胞凋亡,也可能造成腎臟損傷,損傷腎小管細胞導致內源性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減少而引發(fā)貧血。本文主要講解腫瘤放化療導致的相關貧血。下表為貧血嚴重程度分級:

在化驗單上是這一項

輸血和促紅細胞生成素是目前糾正腫瘤相關性貧血的主要方法。當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明顯下降至70g/L前,原則上不應考慮輸血治療。當血紅蛋白(Hb)低于60g/L或臨床急需糾正缺氧狀態(tài)時可考慮輸血治療;當血紅蛋白(Hb)≤100g/L時,考慮給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當血紅蛋白(Hb)大于120g/L時,可以停止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血紅蛋白低于80g/L時,不建議腫瘤患者進行化療治療。

4.★血小板(PLT)

正常值:100-300×109

Ⅰ度降低:75-100×109

Ⅱ度降低:50-75×109

Ⅲ度降低:25-50×109

Ⅳ度降低:<25×109

血小板計數低于正常值的一種最常見的腫瘤治療并發(fā)癥,當血小板計數<50×109/L時,可引起皮膚或黏膜出血,同時患者在承受手術和侵襲性創(chuàng)傷性檢查中存在一定風險;當血小板計數<20×109/L時時,有自發(fā)性出血的高危險性;當血小板計數<10×109/L時,則自發(fā)性出血的風險極高。

血小板減少通常在化療后的3-4天出現。血小板計數最低點出現的時間和降低的幅度視所用的化療藥物、劑量、是否聯合用藥以及患者的個體差異和化療次數而不同。即使是同一化療方案,隨著療程的累加,對于同一個患者引起的會越來越嚴重,這主要是由于化療藥物劑量的累積而造成持續(xù)骨髓抑制所致。

當血小板≤10×109/L時,需預防輸注血小板,對于不符合血小板輸注指征的血小板減少癥患者,應在血小板計數<75×109/L時:①應用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特比奧rhTPO),可于化療結束后6-24h,皮下注射,劑量為300U·Kg-1·d-1,1次/d,連續(xù)應用14d;

用藥注意事項:在用藥前、用藥中和用藥后的隨訪中,應定期監(jiān)測血 小板計數和血常規(guī)。使用過程中應定期檢查血常規(guī),一般1周2次,特殊患者可根據情況隔日1次,密切注意外周血血小板變化,當血小板≥100×109/L或血小板較用藥前升高50×109/L時,應及時停藥。

②使用重組人白細胞介素11:推薦劑量為25-50ug/Kg, 皮下注射,1次/天,至少連用7-10天,至化療抑制作用消失且血小板計數≥100×109/L或血小板較用藥前升高50×109/L時,應及時停藥。

注意事項:白介素-11會引起過敏或超敏反應,包括全身性過敏反應;

腎功能受損患者須減量使用;老年患者,尤其是有心臟病史者慎用。

以上就是血常規(guī)需要重點關注的項目,仔細閱讀后,包您面對血常規(guī)化驗單上上下下的箭頭不再擔憂。

作者簡介

邱立新,就職于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腫瘤內科。主要從事胃癌、腸癌等惡性腫瘤的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研究。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等發(fā)表SCI論文65篇,累計影響因子約300 分,其中第一或并列第一作者SCI論文40篇,累計影響 因子約180分。副主編《贏在論文*術篇》、參編《實用循證醫(yī)學方法學》。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臨床腫瘤學科學基金等。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醫(yī)學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上海醫(yī)學院首屆青年學者論壇二等獎等 。

本文是邱立新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為診斷、治療的依據,請謹慎參閱

收藏
舉報
×
分享到微信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分享該文章

發(fā)表于:2019-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