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是一種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qū)反復發(fā)作的陣發(fā)性疼痛,有時也伴有其他功能障礙,其疼痛性質猶如刀割、針刺、電擊或燒灼。疼痛可以自發(fā),也可由輕微的刺激引起,常見誘因如洗臉、刷牙、剃須、微笑等,通常影響日常生活,長期導致心情焦慮、悲觀失望,有的患者甚至產生自殺傾向。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其治療方法較多。臨床上選擇治療方法時,應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先進行藥物治療,再進行神經阻滯治療,然后行手術切斷或毀損治療。C臂機引導下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jié)射頻熱凝術對于保守治療無效的三叉神經痛患者是一種較好的方法,其治療成功的關鍵在于準確的穿刺和精確定位。通過入院后的整體護理、心理上的支持和疏導、術中的積極配合與??谱o理、并發(fā)癥的預防以及出院健康宣教等一系列科學合理的圍術期護理措施,確保手術的成功,促進患者康復,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三叉神經為一混合神經,包括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感覺神經又分為不同的神經纖維,有痛覺、溫度覺、觸覺和壓覺等神經纖維,由于不同神經纖維對溫度的敏感度不同,因此在三叉神經半月節(jié)射頻熱凝毀損時,很難只損傷痛覺神經,而保留其余神經,目前沒有一個較為標準的射頻熱凝時間和射頻模式,在破壞三叉神經患支分布區(qū)域痛覺的同時,很有可能導致該區(qū)域觸覺減退或消失,使患者相應部位的正常保護性發(fā)射減退或是消失[3]; 因此,在治療后要防止進食過程中食物對口腔黏膜的燙傷、凍傷、刺傷及自我咬傷等,要保護口腔衛(wèi)生,防止口腔內正常菌群通過薄弱的口腔黏膜致病,術后1 周內最好用口泰漱口,不要用牙刷用力刷牙,這樣很有可能造成牙齦黏膜的損傷與破潰。同時還應向患者講明觸覺減退的原因及注意事項,說明重要性與必要性,使之積極配合。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瞳孔、眼球運動、頭痛及生命體征等變化。三叉神經半月節(jié)射頻熱凝毀損術在穿刺和射頻熱凝治療過程中,可能損害其余顱神經,如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和展神經導致相應的神經損害以及半月神經節(jié)內側鄰近的海綿竇和頸內動脈而引起顱內血腫,一旦發(fā)現,應及時通知醫(yī)生給予相應處理。將患者擺放置于理想體位,合適的體位有助于手術順利進行; 術中嚴格無菌操作,操作結束后用無菌敷料覆蓋術眼; 嚴密觀察患者瞳孔、呼吸等生命體征變化,三叉神經半月節(jié)的穿刺射頻屬于影像學引導下穿刺,在穿刺和射頻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各種反應,以確保術中安全。一旦患者出現呼吸停止,應立即停止治療,并用面罩加壓給氧,監(jiān)測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直至患者病情穩(wěn)定,必要情況下需進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告知患者術前8 h 禁食,6h 禁水,避免術中引起嗆咳導致誤吸,發(fā)生生命危險。指導患者正確使用漱口液漱口( 漱口液使用方法: 將漱口液倒入杯蓋,含漱3 ~ 5 min后吐出,不可咽下,也不可用清水漱口) 每日含漱次數不限,每次進食后都先用清水漱口,再用漱口液,飯后必須漱口。因術中絕對臥床,故指導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并通知家屬為患者準備便盆。患有三叉神經痛的患者大多數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性疼痛,使患者在軀體機心理上的受到巨大痛苦。因此,為了保證手術能正常進行,避免情緒緊張,保證最佳精神狀態(tài),術前晚遵醫(yī)囑給予適量安定口服。由于患者病程較長,長期受病痛折磨,身心俱損,常有焦慮抑郁等情緒,患者出院時應首先對其進行思想健康教育,通過交談、聽音樂、看書、看報等方式轉移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使其放松心情,避免造成嚴重的心理疾患。對于出現角膜反射、面頰部皮膚及口腔黏膜感覺減退的患者,要讓其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防止發(fā)生視力減退、皮膚黏膜損傷等意外情況。角膜反射傳入纖維是由三叉神經第一支發(fā)出的鼻睫神經,在半月節(jié)熱凝過程中會導致第一支損傷,造成角膜反射減退或是消失,發(fā)生麻痹性角膜炎后可致角膜薄翳甚至失明。因此,術后發(fā)現角膜反射減退或消失,可常規(guī)給予貝復舒和左氧氟沙星眼藥水滴眼,應注意保護眼睛,防止異物進入,該防護措施宜長期實行,囑患者定期觀察眼睛是否有紅腫等表現
神經阻滯:神經阻滯是指采用化學(包括局部麻醉藥、神經破壞藥)或物理(加熱、加壓、冷卻)的方法作用于神經節(jié)、根、叢、干和末梢的周圍,使其傳導功能被暫時或永久阻斷的一種技術,可以阻斷疼痛,并可以通過阻斷交感神經而擴張血管以營養(yǎng)神經。常用神經阻滯部位有星狀神經節(jié)阻滯、三叉神經分支阻滯、硬膜外阻滯或椎旁神經阻滯。胸椎旁介入:胸椎旁注射行相應神經根阻滯,可使藥液接近受侵的神經節(jié),同時作用于感覺傳導必經之路背根神經節(jié),使其變性壞死,可以有效阻斷周圍感覺神經傳向中樞的惡性刺激及疼痛的惡性循環(huán),達到治療的目的。該操作具有微創(chuàng)、定位準確、安全性強、可重復、療效高、見效快的優(yōu)點,對根性神經痛一旦介入治療成功,見效迅速、并發(fā)癥少、患者容易接受,且介入技術較少造成致命和致殘等嚴重并發(fā)癥?,F在運用于胸椎旁神經阻滯的藥物有無水乙醇、阿霉素及臭氧。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一種頑固性的疼痛,目前對于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封閉治療等方法。這幾種方法治療效果不是特別明顯,主要是因為,后遺神經痛的機制還是不是十分清楚。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是急性帶狀皰疹消退后4周仍持續(xù)存在的一種疼痛。醫(yī)學界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研究機制仍是研究的重點。PHN發(fā)生的確切機制未完全闡明,可能的機制包括:神經損傷后初級傳入傷害感受神經元的病理性致敏和異位沖動產生;周圍神經干炎癥,巨噬細胞激活產生的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誘導初級傳入傷害感受器異位活動,這可能是疼痛和痛覺過敏的潛在原因;傷害感受器變性而使中樞突觸再生;傷害感受器功能亢進使中樞致敏,當中樞致敏時,機械感受器具有激活中樞疼痛信號神經元的功能。在同一患者,可能有一種或幾種機制共同參與,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也可能會發(fā)生變化。帶狀皰疹早期就應該積極治療疼痛,不消除疼痛,患者十分痛苦。帶狀皰疹的后遺神經痛的治療采用微創(chuàng)射頻具有十分明顯的療效,患者應該就診疼痛科。
總訪問量 74,713次
在線服務患者 13位
科普文章 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