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如下: 1、良肢位的定義2、良肢位擺放的三種體位 3、體位變換的七種方法腦卒中的特點是“疾病與障礙共存”,故康復應與治療并進。體位擺放關系到康復預后的好壞。腦卒中患者的肢體在功能恢復中會出現(xiàn)痙攣,由于痙攣產生的異常姿勢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患者一入院就開始注意良肢位的擺放與保持。一、良肢位的定義: 所謂良肢位,是指為防止或對抗痙攣姿勢的出現(xiàn),保持肩關節(jié)及早期誘發(fā)分離運動而設計的一種治療體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典型姿勢表現(xiàn)為上肢的肩下沉后縮,肘關節(jié)屈曲,前臂旋前,腕關節(jié)掌屈,手指屈曲;下肢的外旋,髖膝關節(jié)伸直,足下垂內翻。二、良肢位的擺放早期注意并保持床上的正確體位,有助于預防或減輕上述痙攣姿勢的出現(xiàn)和加重。通常選用下列體位。(1)患側臥位:即患側在下,健側在上。頭部用枕頭舒適的支撐,患側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確保肩胛骨的內緣平靠于胸壁。上臂前伸以避免肩關節(jié)受壓和后縮。肘關節(jié)伸展,前臂旋后,手指張開,掌心向上。手心不應放置任何東西,否則因受抓握反射的影響而引起手抓握掌中的物體。健側上肢置于體上或稍后方,放在身前是錯誤的,因帶動整個軀干向前而引起肩胛骨后縮?;紓认轮诤?,患髖關節(jié)微后伸,膝關節(jié)略屈曲,足底蹬支撐物。這是重要的體位,由于患側臥位,增加了對患側的知覺刺激輸入,并使整個患側被拉長,從而減少痙攣,此外,健手能自由活動。(2)健側臥位:健側在下,患側在上。頭部枕頭不宜過高。患側上肢下墊一枕頭,肩前屈90°—130°,肘和腕伸展,前臂旋前,腕關節(jié)背伸,患側骨盆旋前,髖、膝關節(jié)呈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甲闩c小腿盡量保持垂直位,注意足不能內翻懸于枕頭邊緣。身后可放置枕頭支撐,有利于身體放松。健側下肢平放在床上,輕度伸髖,稍屈膝。(3)仰臥位:頭下置一枕頭,但不宜過高,面部朝向患側?;紓燃绮繅|一比軀干略高的枕頭,將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防止肩胛骨后縮。前臂旋后啊,手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張開。在患側臀部及大腿下墊枕,以防止患側骨盆后縮。枕頭外緣卷起可防止髖關節(jié)外展、外旋,枕頭右下角膝關節(jié)呈輕度屈曲位。足底不應放置任何東西,防止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動。應盡可能少用仰臥位,因為這種體位受頸緊張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響,異常反射活動最強,而且,這種體位下,骶尾部、足跟、外踝等處發(fā)生褥瘡危險性增加。 三、體位變換 主要是預防褥瘡和肺部感染。另外,仰臥位強化伸肌優(yōu)勢,健側臥位強化屈肌優(yōu)勢,患側臥位強化患側伸肌優(yōu)勢,不斷變換體位可使肌體的伸屈肌張力達到平衡,預防痙攣模式出現(xiàn)。一般60-120分鐘變換體位一次。(1)向患側輔助翻身:令患者抬起健側腿向患側伸,健側上肢也向前擺,輔助者一手放在患膝上輔助患腿外旋,另一手可輔助患側上肢處于前伸位置。 (2)向患側獨立翻身:仰臥位雙手交叉握住,由健側上肢帶動患側上肢伸直,健側下肢屈曲;用健側上肢將患側上肢置于外展位,以防翻身后受壓;健側足蹬床使身體向患側旋轉,健側上肢向患側前伸,帶動肩部旋轉,使身體成側臥位。(3)向健側輔助翻身:患者雙手交叉握住,輔助者屈曲患者下肢,雙手放于患者臀部和足部,輔助向健側翻身,擺放好肢體。(4)向健側獨立翻身:患者仰臥位,健腿插入患腿下,雙手叉握,向上伸展上肢,左右擺動,加大幅度,擺至健側時,順勢翻向健側,同時用健腿帶動患腿翻身。(5)被動翻身:多指從仰臥翻至側臥位,先將患者左(右)側上肢外展至約90°,右側上肢置于腹部,下肢交叉。輔助者立于右,一只手放在患者肩部,另一只手從右大腿下穿過,搭在另一腿上,雙臂同時用力,將患者右側身體抬起,翻至側臥位。(6)側方移動:患者雙腳踩在床上,屈膝、抬臀并向一側移動,輔助者站在患側,先向同一方向幫助移動肩,然后移動雙腿,整理好肢位。(7)前后方向移動:患者做在床上,重心先穩(wěn)到一側臀部,抬起對側臀部向前移,然后,重心移至前移的臀部,再抬起對側臀部并前移。輔助者可站在患側,用手支撐患側大腿根部,幫助轉移重心。向后方移動時可按同樣方法進行。
(一)初期(術后0-2周)目的:減輕疼痛及關節(jié)腫脹;早期進行肌力練習及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以防治粘連及肌肉萎縮。練習的初期以靜力練習(關節(jié)不活動,保持某一姿勢直至肌肉疲勞)為主。逐漸增加小負荷的耐力練習,即選用輕負荷(完成30次動作即感疲勞的負荷量),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xù)練習,至疲勞為止。不得過多行走!不應以行走作為練習方法!否則極易引發(fā)關節(jié)腫脹和積液,影響功能恢復及組織愈合。1.手術當天:麻醉消退后,開始活動足趾、踝關節(jié);如疼痛不明顯,可嘗試收縮股四頭肌。2.術后第一天:術后24小時可扶雙拐腳不著地行走(1)踝泵——用力、緩慢、全范圍屈伸踝關節(jié),盡可能多做。(對于促進循環(huán)、消退腫脹、防止深靜脈血栓具有重要意義,如圖1)(圖1)(2) 股四頭肌等長練習,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做。(大于500次/每日)(3) 腘繩肌等長練習,患腿放于枕頭上,用力下壓所墊枕頭,使大腿后側肌肉繃勁及放松。要求同上,大于500次/每日(如圖2)。(圖2)(4)正確體位擺放:患腿抬高放于枕頭上,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邊,膝關節(jié)下方應空出,不得用枕頭將腿墊成微彎位置。如疼痛不可忍受,則在醫(yī)生指導下擺放于舒適體位。(5)股薄肌、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開始嘗試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離床15㎝處,保持至力竭。10次/組,2—3組/日。(如圖3)(圖3)(6)髕腱(骨-腱-骨)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如髕腱切口處的疼痛較明顯,可2-3日再行上述練習,且次數(shù)減半。3.術后第2天:視情況拔除引流管(1) 繼續(xù)以上練習。(2) 踝泵改為抗重力練習(可由他人協(xié)助或用手扶住大腿)。每次下床后進行可有效防止腫脹。(3) 開始側抬腿練習,30次/組,2—4組/日,組間休息30秒。(4)開始后抬腿練習,俯臥(臉向下趴在床上),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離床面5厘米為1次,30次/組,2—4組/日,組間休息30秒。4.術后第3天:根據(jù)情況由醫(yī)生決定開始關節(jié)活動度練習。(1)繼續(xù)以上練習。(2)負重及平衡——保護下雙足左右分開,在微痛范圍內左右交替移動重心,爭取可達到單腿完全負重站立,5分/次,2次/日;雙足前后分離,移動重心,爭取可達到單腿完全負重站立。(3) 開始屈曲練習(微痛范圍內,早期練習尚有一定危險性。)(4) 屈曲練習后即刻冰敷20分左右。(5)伸展練習:去除夾板,于足跟處墊枕,使患腿完全離開床面,放松肌肉使膝關節(jié)自然伸展。30分/次,1-2次/日。與屈曲練習間隔時間盡可能遠。5. 術后第4天:(1) 繼續(xù)以上練習。(2) 加強負重及平衡練習,逐漸至可用患腿單足站立。如可輕松完成,則開始使用單拐(扶于健側)行走。(3)屈曲練習至0°—60°范圍。6. 術后第5天:(1)繼續(xù)并加強以上練習。(2)屈曲練習至70°—80°,并可開始主動屈伸練習。開始5次后,逐漸增加至10-20次,訓練后冰敷。7. 術后1—2周:(1) 主動屈曲達90°。(2) 根據(jù)膝關節(jié)穩(wěn)定程度,調節(jié)支具至30°—50°范圍內活動。(3)髕腱(骨-腱-骨)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開始俯臥位“勾腿練習”,10次/組,2—4組/日。以沙袋為負荷,在夾板的活動范圍內進行,練習后即刻冰敷。股薄肌、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術后4-6周開始立位“勾腿”練習。(二)早期:(術后2—4周)目的:加強關節(jié)活動度及肌力練習:提高關節(jié)控制能力及穩(wěn)定性;逐步改善步態(tài)。1.術后2周:(1) 被動屈曲至90-100°.(2) 強化肌力練習。(直抬腿可在大腿一側加重物為負荷。)(3) 如可單足站立1分鐘,即可用單拐行走,并于室內可脫拐行走。(4) 伸展可達與健側基本相同。(5)開始指導下自行練習屈曲。(6)逐漸調整支具至0°— 70°范圍屈伸,并每3—5天加大角度,術后滿4周調節(jié)至110°。如調整后行走及負重時關節(jié)不穩(wěn)明顯,則減小回調整前角度。2.術后3周:(1) 被動屈曲至100-110°。(2) 加強主動屈伸練習,強化肌力練習。(3) 開始嘗試脫拐行走。(4) 髕腱(骨-腱-骨)重建前交叉韌帶患者,開始立位“勾腿”練習。應靜力練習,屈膝至無痛角度保持10—15秒。30次/組,4組/日。3. 術后4周:(1) 睡眠時可不帶支具。(2) 被動屈曲達110-120°。(3) 調整支具至可在0°—110°范圍屈伸。(4) 開始前后、側向跨步練習。前跨步練習:患腿向前跨出,再向前轉移重心后、側向跨步練習方法相似,30次/組,4組/日。(5)靜蹲練習后背靠墻,雙腳與肩同寬,腳尖及膝關節(jié)正向前,不得“內外八字”,隨力量增加逐漸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2分/次,間隔5秒,5-10連續(xù)/組。2-3組/日。(6)力求達到正常步態(tài)行走。(三)中期:(術后5周—3個月)目的:強化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至與健側相同。強化肌力訓練,改善關節(jié)穩(wěn)定性?;謴腿粘I罨顒幽芰?。隨肌力水平的提高,中期以絕對力量的練習為主。選用中等負荷(完成20次動作即感疲勞的負荷量),20次/組,2-4組連續(xù)練習,組間休息60秒,至疲勞為止。1.術后5周:(1)被動屈曲達120-130°。(2)開始患側單腿45°位半蹲屈伸膝練習?;纪葐瓮日玖?,上體正直,緩慢下蹲至屈曲450處,再緩慢蹬直至完全伸直。要求緩慢、用力、有控制(不打晃)。20-30次/組,組間間隔30秒,2-4次/日。(3) 固定自行車練習,無負荷至輕負荷。30分/次,2次/日。2.術后8—10周:(1)被動屈曲角度逐漸至與健側相同。(2)“坐位抱膝”與健腿完全相同后,開始逐漸保護下全蹲。(3)強化肌力,使用皮筋進行股四頭肌、腘繩肌等肌力訓練。3.術后10周—3個月:(1)主動屈伸膝角度基本與健側相同,且無明顯疼痛。(2)每日俯臥位屈曲使足跟觸臀部,持續(xù)牽伸10分鐘/次。(3)坐位抱膝角度與健側完全相同后,開始跪坐練習。(4)開始蹬踏練習。(5)術后3個月如有條件可進行各項功能測試,為下階段日常生活及正常運動提供客觀的依據(jù)。(四)后期:(術后4個月—6個月)目的:全面恢復日常生活各項活動。強化肌力及關節(jié)穩(wěn)定訓練。 逐漸恢復運動。后期提高最大力量,選用大負荷70%1RM(完成12次動作即感疲勞的負荷量),8-12次/組,2-4組連續(xù)練習,組間休息90秒,至疲勞為止。(1) 開始膝繞環(huán)練習。(2) 開始跳上跳下練習。(3) 開始側向跨跳練習。(4) 開始游泳(早期禁止蛙泳)。跳繩及慢跑。(5) 運動員開始基項動作的專項練習。在此期間重建的韌帶尚不足夠堅固,故練習應循序漸進,不可勉強或盲目冒進。且應強化肌力以保證膝關節(jié)在運動中的穩(wěn)定及安全,戴護膝保護。(五)恢復運動期:(術后7個月— 1年)全面恢復運動或劇烈活動。 強化肌力,及跑跳中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 逐漸恢復劇烈活動,或專項訓練
總訪問量 91,954次
在線服務患者 15位
科普文章 2篇